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 down to we had forgotten why embarked.)

  —— 纪伯伦(Kahlil Gibran)

这句话是我小学时候在某本作文书上看到的,用在文章片头的引用,作者——“佚名”,这句话可以说是我用的最多,最久,也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至今都还是我各大社交账号里个人签名的首选名言。

之前从未想过它的出处,好奇的百度一下,说是出自纪伯伦的散文随笔集——《先知》一书,是纪伯伦定居美国之后所写的一首诗中的段落。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

  

有名人背书,有书籍来源,还有英文原文,到这一步,似乎已经没有问题了,这句话就是纪伯伦所说。

但这样真的就可以确定了吗,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还需要追根溯源,穷根究底,找到具体出自那章那节那段。

还好《先知》的全文并不长,粗略搜索一遍,翻遍全文,在各个章节,也没找到类似的句子

又用这句话的英文原文在谷歌里搜索,只有寥寥几条链接,只要有这句话的出处,后面必带着中文翻译,也就是说,这句纪伯伦的经典名言,只有中国人知道,中国人在引用。

到此时,基本可以断定,这又是一句以讹传讹的伪名言。而这样的名言,在中文的名句里,不敢说句句是假,排着队隔着一个数,绝对不会有真实的。

为什么要如此较真,就算找到了真相又能如何,叩心自问,为什么要如此费时费力去找寻一句话的来源出处,一定要找个理由的话,那就是——求真

我怕谎话重复多了,就会变成真话。再过一百年,这句好事者附会的名言就会出现在新修的《先知》书籍里,进过人们的口口传颂,变成真的了。

到那时,就算是纪伯伦再世,怕也是百口莫辩。

那样的话,就是文学最大的悲哀了。

三浦紫苑的《编舟记》中,有关辞典存在的意义,借用在此时,也是同样贴切。

  “辞典,是横渡词汇海洋的船,”荒木仿佛倾吐灵魂之声一般娓娓道来,“人们乘坐辞典这艘船,搜集漂浮在漆黑海面上的点点星光。只为了能用最恰当的措辞,准确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达给他人。如果没有辞典,我们只能伫立在这片浩瀚的大海前,驻足不前。”

文字是为了用最恰当的措辞,来将思想传递给他人的存在,如果连文字本身都是虚假的,又该如何去传达。

我们编出了小舟。承载着绵绵不绝地从太古延伸向未来的人类灵魂,在丰饶的词汇之海上航行的小舟。

这是从太古延伸至未来的方舟,那它的每一块木板,都要结实而严密,不能偷工减料,滥竽充数。

我现在所在做的,就是让这艘小舟,在海上航行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