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前总是充斥着喜悦和开箱的快乐,买完书后,望着堆积一地,还未打开便已积尘的旧书和封膜都未撕开的新书,免不了有些思考和牢骚。

书便宜吗?

都说中国的书便宜,平日里就一顿早餐的价格,甚至一杯奶茶就可以买书了,少吃一顿饭就是一本书,但我真的一顿早餐吃不到二十多块钱,哪已经快是我一天的生活费了。

高中时学政治,书上说,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食物作为人基础需求的事物,占去了可支配收入的大头,除了必要的食物需求,中国人还有很多需要的基本支出,必须的,房价、医疗、婚姻、教育、养老......

留给自己买书的开支也就所剩无几了,最关键的是:书,只是生活的精神需求,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

对广大的阶层下中国人来说,书,还是贵了。

书贵吗?

一本书从版权、出版、刊印、销售、折损,每一个环节,都在增加成本,等到了终端,各项成本综合起来,就是这本书的最终定价了。

而作家、出版社、印刷厂、销售商、书店和网点平台的收益,都在这四十块钱里,其中的大头,还都被成本占去,真正到手的纯利润,更少了。

  • 直接生产成本:图书出版过程中直接发生损耗,包括稿费、编校费、纸张费、装帧材料费、制版费、印刷费、装订费、废品损失等。
  • 间接生产成本:图书出版过程中间接作用产生的损耗,包括员工工资薪酬、经营管理费用、水电损耗等。通常不计入某一个单独出版物的成本。
  • 固定生产成本:即不与图书印刷册数无关的成本,这项成本一本书制作好只要不改版就不变。固定成本总价不变,平均摊到每本书上,书越多,每本书的固定成本越少。主要包括排版费。
  • 变动生产成本:即与图书印刷册数有关的成本,浮动成本随着印刷册数的增加而增加,不管怎么增加,每本书上的浮动成本不变。主要包括印刷费、纸张费用、装订费、运输费用。

这年头,纸价在涨,人力成本在上去,推销渠道在变贵,连书店的房租都涨到天上了,只有书价没有大涨过,碰上逢年过节、促销活动,还要五折三折骨折的折上折,真的很良心。

书价的矛盾

一边是不断上扬的成本,一边是跌跌不休的折扣,只要是还有良心的人,就无法昧下心来指责书贵,但该买不起的人,还是买不起。

这些年不光是书价没有大涨过,还有人们的工资也没涨过多少,生活成本却没有停下怜惜你而停下脚步,顺着直线一涨再涨。钱既然不能增多,就只能从非必需品中节流了。

新闻里都在说月薪过万,轻奢小资,粉丝打榜,直播互动,游戏充值,动辄十几万十几万的打水漂,他们是主流新闻的焦点,是一二线城市的骄子们,但在十四亿人口的中国,他们的占比太少太少。

更广布在中国大地上的,是没有话语权,拿着微薄的薪资,撑起中国经济的工蚁们。

据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1月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32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1218.5

对三四线的人来说,一本书价,还是需要犹豫再三,挑挑拣拣,才能买下的存在。

才有了多抓鱼和咸鱼这类的二手闲置市场的兴起,毕竟,旧书便宜。

大冰在微博上的新书营销手段虽然没下限,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及三四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为什么读书

就算狠下心,买了一本两本的书打算看,读了也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你前面刚看过,合上书就忘记了。

比起枯燥无味还辛苦的读书,抖音小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吃瓜新闻,都在挤占你的碎片化时间,既轻松,有休闲。

反而读书,却是个让自己受苦受难的事情,你要去理解文字的意思,要去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要去深挖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自己花钱找罪受。

不会像论坛网站里的文字,把这些知识点嚼碎了,整理好了,慢慢喂给你。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去买书、去读书。

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读书就像吃饭,你已经不记得吃过什么,但你心里知道,它已经长成了骨血和肉,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人。

书总是和食物联系在一起。吃饭吃的是物质食粮,读书则是精神食粮。

肚子要吃饱,精神也一样,要丰富充实,才是一个正常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