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池》(2006年出版)是我读的第一本韩寒的作品,也是少数我读完的韩寒作品之一。
当时我有一本韩寒的全册合集,上面第一篇作品就是《一座城池》,那本书到现在都还没翻完,放在老家的书桌上积灰,就只是零零散散看了几篇,比较喜欢的武侠类风格的《长安乱》和韩寒最知名的《三重门》。
《一座城池》(2013年上映)和《长安乱(喜乐长安)》(2016年上映)后来还拍成过电影,听说《三重门》也有电影化的计划,这些电影我都没有去看,有些美好,只停留在书里的想象就好了。
就像钱锺书说的:“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既然觉得小说好看,又何必再去看翻拍的电影呢,到时候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不是还给自己找难受吗?
虽然《一座城池》看了好几遍,但说实话,都没有太认真去读,遇到不喜欢的段落和独白,就直接跳过不看。
当我想总结《一座城池》的优点好在哪里,发现有书友总结的特别好,他说“韩寒的小说,好就好在它胡说八道。(大意如此)”。这里说“胡说八道”并不是贬义,而是对韩寒小说的特点最精准的概括,我也深表认同,并转述引用。
包括《一座城池》在内,韩寒的小说,最直观的缺点便是故事叙述跳跃性极强,说直白点,就是没有中心主题,尤其是这次重顾,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一座城池》更像是一本段子合集,虽然捧腹大笑,但笑过之后,并不会留下什么。
“我”和朋友“健叔”因为一次群架事件,从上海逃到了一个城镇。
再让后呢,为什么要逃到这里,并没有将,群架事件后来怎么样了,也没有说,春去秋来,故事的进度就陷在了这里,即走不出去,又退不回了。
于是“我”和“健叔”就只有困在了这座城池里,漫无目的的空耗着时间。
两三个场景,三五个角色,整个格局就这么小,再大点作者就掌控不了剧情啦,其实小格局才是最难写的,要在有限的空间和简单的人际关系里讲出有趣的故事,才是最考验作者功底的。
写《一座城池》的时候,韩寒才23岁,比我还小一岁,再怎么天才也没有那么多阅历去驾驭剧情,
不知道怎么写了,那就写两个段子,不知道怎么推动剧情了,那就来一次爆炸,倒还真应了迪达拉的那句:“ 艺术就是爆炸1”。
第一次是工厂爆炸,让“健叔”摔断了腿,就有了后面疗养过程中因为再一次受伤认识了王超,人际关系扩展了,而且王超还开着车,行动范围也变广阔了,结果故事还是在原地地转。
第二次则是工业园爆炸,这一次在故事的结尾处,以爆炸开场、以爆炸结束。
中间还有一次爆炸,过个几章就有一次爆炸或火灾的情节,读的时候能感触到作者江郎才尽还硬要写书的痛苦心情。
韩寒自己也承认,因为阅历太少,所以写书的时候,写来写去,都是重复那几件,于是就采用了最聪明也是最偷懒的写法,荡开一笔不写事,只抒情和讲段子。
网友:你觉得《三重门》是什么?带有自传性质的?
韩寒:任何一个写小说的人在写小说的时候,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都在写自己发生的事情,或多或少。所以要阅历丰富。如果阅历不丰富的话,写出来难免像《三重门》这样,写来写去那么点地方,大家不要重蹈覆辙。
在小说的高潮的阶段,也就是结尾时最后的一场爆炸,造成了整个城市的行政瘫痪,没有了警察维护秩序,法律暂时失去了约束能力,保护财产的玻璃和大门也都被破坏了。
平日里温顺的群众在钢铁的城市里撕下了伪装,化身成野兽。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里的剧情棒极了,简直是热血沸腾,看着我们这些不晓世事的小年轻激动不已作者用他的尖锐的笔尖,揭露了中国人本性的丑陋,辛辣的讽刺了当代社会的荒诞,表达出了年青一代的苦闷和怀疑心态。
官员都是贪污受贿的,群众都是贪鄙狡黠的,女大学生都想着当二奶傍土豪,所谓艺术就是傻子的娱人娱己。
在那个年龄,喜欢愤世嫉俗、歌咏青春,赞美着爱情。
所以有了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和江南,“青春系作者”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这样的叫法。
就如同现在有大冰、刘同等写手一样,没有谁高谁低,书好书劣之分,只有有人需要青春。
没有谁永远十八岁,但永远有人十八岁,时间的指针永远向前转动。
写过《三重门》,批判应试教育的韩寒,有一天也会说,“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郭敬明也从青春作家华丽转身,成为了公司老板,拍过电影,发行过杂志,在《小时代》里纸醉金迷的上海买到了房、扎下了根。
安妮宝贝改名“庆山”,依然在写小说,但也在尝试改变风格,以前没看过她的小说,现在也还没有看过,怎么说呢,感觉青春少了一角。
至于江南,我们依然没有等到江南小说完结收尾的一天。《上海堡垒》是江南少有的完结了的小说,一个电影,现在口碑全没了。
我们在长大,那些陪伴我们的青春作者们也在长大,最后,我们都变老了。
- “艺术就是爆炸”是日本艺术家冈本太郎的名言 ↩
只看过韩寒的作文《杯中窥人》,郭敬明的《幻城》倒是看完了
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韩寒,看了好多,现在全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