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关于互联网隐私的话题忽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虽然这个热点已经过了好一段时间了,一直想说说这个话题,因为工作繁忙和自己的懒散,一直没有写。

由收购引发的思考

最近的热点已经转到阿里蚂蚁金服斥资95亿美金收购饿了么(4月2日),美团37亿美金全资收购摩拜(4月四日)。

熬过了百团大战的饿了么和经历了“千骑大战”的摩拜单车也逃不脱被收购的命运,资本越来越向头部资源集中,大着B(百度)A(阿里巴巴)T(腾讯),小着T(今日头条)M(美团)D(滴滴),其他的互联网企业不是被其收购,就是被打败,创始人一个个被踢出局。独角兽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俯首作为收购者完善运营体系的一部分,作为护城墙的扩充。

这件事其实也和数据隐私有一定的关系,在以往时候,虽然我们也是在被收集着数据,但因为数据分散在各大公司中,互不相同,并没有如现在精准的投放,随着大企业的吞并合纵,数据的集中化,原本互相孤立的数据也被打通了。

原本只是独立公司的话,收集到的也只是你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购物网站只知道你的购物兴趣,地图软件只收集你出行的记录和当前的位置、社交软件也只了解你的交友情况、是否话痨,这个时候数据更多的只是适当的增加你的便利性并不会对你有太大的影响。

当这些数据互通有无、补充完善之后,就是一个立体的真实的你了。可以通过你的位置、关注和兴趣甚至你的经济实力和购买欲望来给你推送最吸引你的资讯。

大公司收购一家企业,看中的往往不是它是否盈利,而是它又能带来的价值,海量的客户数据、占据的业务市场、用以扩充自身的实力和边界,直到将客户完全至于自己的产品中。

全家桶

翻看了下手机中的常用软件,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被它们的全家桶占去了大部分流量和时间。

百度系:百度搜索、百度地图、百度网盘、百度贴吧、百度糯米、爱奇艺、携程(确实想不出还有其他知名的软件产品,也没有投资产业公司,百度确实在这次战争中掉队了)

阿里系:淘宝、天猫、支付宝、飞猪、咸鱼、钉钉、菜鸟裹裹、UC浏览器、高地地图、优酷、虾米音乐、OFO...(太多概括,感觉阿里系的软件都是臃肿卡顿,永远都不好用)

腾讯系:QQ、微信、王者荣耀、腾讯视频、QQ音乐、QQ浏览器、应用宝、全民K歌、天天快报、QQ阅读、腾讯新闻、腾讯动漫、腾讯地图...(太多了,只举最主要的几个,虽然我讨厌腾讯,但我确实卸载不了QQ)

头条系:今日头条、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内涵段子、悟空问答和半次元...(据说最近还要投资Acfun了,今日头条确实要后来居上了)

美团系:美团外卖、大众点评、猫眼电影、摩拜单车...(其他软件很少看到,就不列举了,基本上一个美团就全部概括了)

滴滴系:滴滴外卖?(滴滴为大众所熟知的只有打车相关的业务,都可以用一个软件含括)

网易系:网易云音乐、有道云笔记、有道词典、网易新闻、网易公开课、Lofter(乐乎)、阴阳师(网易系的产品用的教多、相对来说还是很喜欢的,所以提一下)

360系:360手机卫士、360手机助手、360安全浏览器、360云盘(已死)

这些列举并不严瑾充分,只是自己平时留意到的常用手机软件,基本上的话我潜意识的都在避开它们的全家桶,除了几款确实离不开的生活软件如QQ、微信、淘宝和支付宝(支付宝中的淘票票、滴滴和飞猪)、高德地图和网易云音乐,基本上这些软件占去了我使用手机的八成时间。

大佬们的布局除了这些我们看的到的外,还有很多我们没怎么留意到的领域都有投资,基本上在衣食住行文娱相关业务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互通。

就算没有收购、也有各种合作关系,如腾讯和搜狗、京东、拼多多,虽然不是旗下产品,但也属于腾讯一系列,bilibili也有腾讯的投资入股,像这样来算的话,手机中的软件和日常使用的产品都脱不了关系。

就像一张血盆大口的蛛网,无论逃向那方,都没有出路,互联网确实变成了圈罗用户的大网了。

前半场的时候争取手机上的安装量,那段时期从出厂预置软件和全家桶互相关联下载,各种恶心人的手段都用上了,那时候还只是占用你的时间而已。

后半场则开始深化用户的时长,在有限的软件中争取到更多的流量,这时候他们想要的则是你的流量和收割红利了。

不管哪一种,用户都是那一撮撮割不完的韭菜。

隐私的危机

没有人想被别人窥视自己的内心,尤其是但那个人还一直盯着你的钱包时,关于用户隐私的话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像年初时支付宝的“年度账单”事件,今日头条的手机麦克风偷听传闻,直到国内外的两把火,彻底的点燃了这个火药桶。

先是facebook被爆出5000万用户的数据被泄露,“英国剑桥”(英国数据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收集用户信息,操控影响美国大选的走向,facebook股值直接从185~195美元的高位应声下跌至159美元,市值一天便蒸发367亿,还将面临高达两万亿的罚款。

国内是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

就算这样,又能够怎样,客观来说,我们确实享受到了数据收集带来的好处,不可能还没放下筷子就骂娘呀。

这件事情的浪潮过去后,便会被抛之脑后,去追寻下一个热点了。你依旧在用facebook分享生活动态,用百度查询着想要的资料。然后依依据你从未仔细观看便签署的用户协议,依法收集你的数据资料用于分析、归类、推送和收割。

生活一成不变,你无力改变,也无法逃离这种便利的生活,你也不想过会原始人的生活阶段。

你所能做到的最后的坚守,只是选择你觉得稍微靠谱良心的企业,将你的数据隐私交付给他们,当你只能寄希望于平台和第三方自身的善良守序时,我感到的只有深深的凉意和无限的悲观。